“竹”够
谈人生
文|吴丽丽
说起竹子,你想到什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竹子有太多高贵的品质为人所赞。在我看来,竹子,是我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引航物。
我的老家,是南方的一座边陲小城,在离家不远的河堤上头,有一片十几亩地沿堤生长的竹林,爷爷说,竹林,自他小时候,就长在这了。那一方阴凉,不仅为毒日头下劳作的江上渔民提供了一丝遮蔽的慰藉,也成为我儿时最常与伙伴们嬉戏的地方。印象中,家里的凉席、厨房的碗柜、奶奶乘凉的摇椅、爸爸的鱼竿、妈妈洗菜的沥水篓、哥哥玩的军旗玩具、我养鹦鹉的笼子......都出自那片竹林。
放暑假的时候,我最喜欢搬上小竹凳,坐在院子里,看爷爷做竹活。他将头几日就砍回的长竹子放进煮锅,猛火煮了一个小时后捞出,竹子仍坚硬如初。又从腰间拿出他的篾刀,破竹、分丝、刮削......不论是一指宽的竹条,还是头发般细的竹丝,总是在爷爷灵活的手中翻飞穿梭,不出几日,爷爷就能为家里添置一件新器具。我耷拉着小脑袋,疑惑这坚硬的竹子怎么煮了这么久还没烂,削过的硬竹又是怎么变得如此“柔软”的?定是爷爷会变魔术。爷爷只笑笑:“刚正地生,坚韧地活,才让竹子该直笔直,该弯且弯,变成你坐的小凳子。”我似懂非懂地拿起刚做好的竹蜻蜓飞向了蓝天......
后来大学毕业,我“叛逆”地拒绝了父母的“伸出援手”,选择离家两千多公里的丽水,拖着一个比自己还大的行李箱,只身一人坐着绿皮火车去往浙江的西南,从一路上火车窗外的景色看得出来,浙闽交界的这片山林,有着比老家还要丰富的竹资源。在龙泉庆元,我从事出口竹木制品的监管工作。每个周末,当同事们都各自驾车离开,整个宿舍区就剩我和门卫大爷养的一只柴犬,从宿舍的窗户往外看,只有一个小土丘,上面长了一片不算大的竹林,在那遛狗消食成了我唯一的活动。刚进单位的头一个月,带我的师傅就看出了我的迷惘,周一的早上,师傅把我叫过去:“明天起,你跟我一起下厂”。
在山上与师傅一起考察竹制品生产企业的原料种植地时,师傅让我在一节刚刚破图及踝的矮竹上做好标记,一周后,又带我回到这片竹林,找到了原来这棵“矮竹”,此时已经长到了我这般高,师傅笑笑让我且看。一个月后,当我快要忘记这棵“矮竹”时,师傅又带我上山寻竹,我惊讶地看到被我系了红绳做标记的“矮竹”已经窜到三层楼高了,师傅告诉我:竹子头几年里看不出生长,雨季一来,便破土而出,一旦雨季结束,就无法阻挡地“疯狂”往上窜。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竹子只有一小节,不是竹子没长,是向下生长了,根茎在土壤里延伸了几十米。一个多月的“现场教学”,我明白了师傅带我上山下厂看竹的良苦用心,看到了竹子厚积薄发的震撼,更汲取了师傅在“山区”扎根多年服务企业的精神力量。
如今我已成家,育儿为母。孩子寒假的时候我带她到乡下农家参观体验,拿起锄头挖笋的时候,寒冬里的女儿满头大汗也未能将一棵笋挖出,便向我投来了想要放弃的目光。我告诉她,冬笋鲜甜,得来不易。笋农在旁边用袖子抹去额头上的汗,边下锄头边说:我们得在天还没亮就上山来挖,时间一长,笋长太高,就老了,没办法当做冬笋食用,要想将满山的冬笋换做养家的资本,就得靠自己的双手。
瞧,竹子,又养活了这一方民众。它总是完完全全将自己的所有贡献于世人,无论生在何处,长在哪季。女儿懵懂,我知她未能完全理解,但我仍会在她成长中告诉她妈妈小时候爷爷的教诲,青年时师傅的教导,告诉她:竹子,便是人生。
图片源自网络
文字:吴丽丽
本文地址:【廉话】“竹”够谈人生https://www.yiduifu.com/https://www.yiduifu.com/ticai/xierenzuowen/9071.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