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去察觉到其中变化的力量。”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让我们拿着放大镜回归人生本真,重拾人生中所要面对的许多重要时刻——十二个“第一次”。今年1月,作品以台网结合的形式开播,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目前已更新至第七集。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独特的视角,以及点线面式的创作方式,观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成就了一部充实、完整的人生图鉴。其中滋味,直抵人心,让人感同身受。
作品撷取了人生轨迹中的出生、入学、长大、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等12个重要话题,立意深刻,匠心独运。看似风平浪静的必经之路,但每迈出一步之前,人们几乎都要经过慎重思考和选择,总要以不能回头的架势,闯过一道又一道关卡。“第一次”的故事,是尝试,是选择,也是成熟蜕变、感知人生的过程。这些被串联成的珍珠,平凡也璀璨。
也许是“人生初见,春和景明”的欣喜,也许是写下“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的委屈,也许是第一次尝试跳伞时“豁出一切的勇气”,也许是第一次进城工作时对于一片未知的张望和忐忑……这些“第一次”,将人们从日常和习惯中拔出,作为成长的关键节点,反馈给人们最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和深度思考。每集的重大人生议题所穿起的线,既是每个“小我”人生的变化轨迹,又是群体发展进步的真实缩影。
除每集设置的话题点外,作品更倾向于刻画更小的点——细节。例如,在《当兵》一集中,成为军人的张书豪与母亲合影时,偷偷看母亲的那一刻被定格了下来。眼神里,既有属于军人的光荣和自豪感,也有对妈妈深沉的爱。的确,正如解说词所说,“军营能把一个男孩变成男人,却改变不了他看妈妈的眼神。”众多微妙的情感细节,让作品充满温度和韵味。
作品犹如织毛衣般,多层次地围绕选题,将故事线条交织了起来。首先,对于同一选题,作品以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事例,来展现人生节点切面的不同侧面。例如,首集《出生》将镜头对准了三对夫妻,选取了二胎生产、顺产和剖宫产的抉择、患有心脏疾病的产妇生产等事例进行纪实,故事逐步叠加、引人入胜。
其次,作品以某个群体的个人故事为切入点,层层铺开。例如在《上学》一集中,由一个女孩延展至学生友谊、家庭教育等。作品较为关注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着重记录人们在处于人生断面那一阶段,因“第一次”事件而带来的发展变化。同时,通过潜心洞察,入情入理地将故事娓娓道来。例如,《长大》一集中,大山中的放牛娃施应锁同学,就因写诗而逐渐打开心扉。写诗前后,孩子眉头和嘴角的表情变化即是佐证。
最后,以往的纪录片通常根据特定主题,采用定点拍摄,而《人生第一次》的拍摄地点,空间分布更广,包括医院、学校、军队、房产中介、车站、村庄、工厂、老年大学等。这样,就全景式展示了不同的人生场景。也正是由于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故事线条才可以自然地交织起来,真情才得以更好地流露。
作品将时代背景融入个体故事中,并将个体故事作为时代注脚,来进行真实、生动的展示。脱贫攻坚、二胎政策、垃圾分类、留守儿童……这些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的词汇,此刻真实地潜藏在纪录片中。时代背景下,作品中人们的举动和思考,具有一定的价值引导意义。
在《进城》一集中,王银花拿着手机将上海外滩的美妙景色,通过视频镜头展示给留守在村里的女儿。女儿桂欣闰兴奋地大声喊道:“太漂亮啦!太漂亮啦!”这一幕,让人不禁簌簌落泪。第一次进城,王银花以勇敢和倔强,顶住了来自亲戚、邻居的阻拦。在陪伴家人维持现状和努力争取前途命运之间,她做出了艰难抉择,最终出现在了由曲靖开往上海的K740列车上。她的这次选择,为孩子提供了认识多元世界的机会,也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多彩的梦。
除阐述时代背景下的“第一次”话题外,作品也真实立体地反映了生活中各类人群的群像。例如,在《上学》《长大》和《上班》中,呈现了普通人及残障人士的婚恋、城里孩子及乡村孩子的求学等情况,以不同群体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反映了社会百态,发人深思。此外,作品还为每一集设置了特别的故事讲述人。他们是故事讲述者,也是最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与共情的人。他们满载着人生阅历,以声音打动观众,使故事更为立体丰满。
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温柔含蓄的讲述方式,见证了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留下了有温度的样本。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大格局地把握着时代脉搏,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作品扎根于人民,以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致力于弘扬真善美,反映人民心声。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回眸和审视。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本文地址:《人生第一次》的艺术魅力https://www.yiduifu.com/https://www.yiduifu.com/ticai/xierenzuowen/893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