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孔子的思想在全球广泛传播,国外建立了若干孔子学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看到,
儒家经典作品逐渐被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看到乾隆时期刻的十三经,真是浩繁的大工程,抄写的人手会抄软,刻字的人手会刻麻,现在有机器工具来处理这些方便多了。
关于科举考试以前在四川阆中参观过,只不过那只是乡试的考场,考中者被称为举人。在北京这里成了小巫见大巫,因为北京云集了科举考试的高端,包括会试和殿试,成为集大成者。
科举考试比现在的公务员、高考难多了,能够考上进士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对试卷的批阅有专门的符号,原来可圈可点就是这样来的。
考取进士这一条路,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别说十年寒窗苦读,就是蹲在考场的那几天也很难煎熬,大家可以看看模拟的考试场景。
科举考试一旦考中,可以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来形容,简直就是咸鱼翻身、丝逆袭。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确实能让人“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有上百岁的老人仍然奔赴在科举考试的路上,真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铤而走险——作弊。看到那些密密麻麻写着字的作弊工具,那么小的字能看清楚吗?当年只有毛笔,怎么写出来的。到了现代社会要完全根除作弊,也非常困难,因为人性是亘古不变的。
从唐朝以来,不少外国人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被授予官职,在现在看来难以想象。别说外国人当官,就连“裸官”都被整顿和清理。
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重农抑商的思想,看到一幅作品很有意思,法国国王效仿中国皇帝搞籍田仪式,表达对农业的重视。可是在欧洲商业的思想冲破了藩篱,最终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
在封建社会考上进士光宗耀祖,名字还被朝廷刻在碑上面。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人的名字就好像风化的碑文一样,逐渐被大家遗忘。可怜的是清朝晚期,朝廷没有钱考中的进士自己掏钱买碑刻字。
仔细观察碑文,很多字已经模糊不清,即便看得清楚的字也不认识是谁。别说进士,就连中国这么多皇帝,大家能记住的仅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已。到底什么能够留下来呢?值得大家深思。
本文地址:参观文庙观后感100字-参观文庙观后感100字孔子https://www.yiduifu.com/https://www.yiduifu.com/ticai/guanhougan/883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