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卡特教练》是以1999年发生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的Richmond小镇上一所高中篮球队的真实故事改编。
故事主人公卡特教练因球队学业成绩不佳而让自己不败的高中篮球队停赛,而因此成为头条新闻。
我查了下网上公开资料,Richmond小镇在当年的人口约10万,其中白人31%,非洲裔美国人27%,总人口中的40%是西班牙或拉丁裔,而16%属于贫困人口。1991年更是以全年62起凶杀案而成为全美最不安全的城镇。
而1999年正是乔丹在NBA的辉煌时期,联盟里中产球员的年薪大约在200万美金,结合该镇的年中位数收入44,210美元,结合前面提到的当时的本地的社会情况,成为联盟的中产球员对年轻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们有着多么巨大的吸引力。
反观里士满高中男子篮球队屡战屡败、士气低迷,篮球队的成员个个都埋头痴迷于篮球,不爱学习。每个球员还自我感觉良好,行为乖张不服从师长的管教。正是在此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卡特教练接受了执教里士满高中男子篮球队。
而卡特的儿子也自父亲加入里士满之后就读里士满高中,并在其毕业当年打破由老卡特在该校保持23年之久的得分/助攻以及抢断纪录。
影片概述以及真实故事大致了解清楚之后,虽说影片大多以励志以及其间一些经典台词来进行推荐和宣传,但我却想从一个管理层空降至企业如何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接掌球队的第一天,就跟校长确认他必须得到一切的决策权,并且由他来决定团队的训练方式及球员的管理方式。
这相当于向自己的BOSS取得了绝对的授权,这点非常重要。有的空降管理人员以为老板面试你进来就以为得到了授权,其实即便是在面试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沟通也需要在入职后正式得以确认!
1. 要求大家互呼对方名字时后面必须加上Sir的尊称,以此来提高球队的素质修养;
2. 要求球员必须与他签订一份合同,合同中有几条让球员们傻眼的要求,如要想打球首先必须各科成绩平均取得2.3分(C+),且每一堂课都不能缺课;出席课程必须坐在前面几排;练习时不可以迟到(迟到必须受罚),比赛当天必须穿西装,打领带出席等条件。
这我觉得非常妙,以合同的形式让上下级之间的约定非常正式!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讲究契约精神的国家,另外合同中也不以与球队相关的KPI为主,反而以球员的未来发展为主,这其实是非常尊重每一名球员的。
不一定非要全盘使用自己的团队来替换现有团队,给所在公司造成人为上的对立面造成后期的消耗。甚至在团队的把控性上老板的掌握度有多少来说也非常重要
把所有成员放到同一起跑线上,借此可以观察原有成员在之前秩序格局下是否有可以成为自身团队的。
本文地址:卡特教练(Coach Carter)观后感https://www.yiduifu.com/https://www.yiduifu.com/ticai/guanhougan/8772.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