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虽然没有过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有过平平淡淡的生活轨迹。但这些轨迹一直沿着老前辈留下战斗足迹,永往向前!历史事实证明,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立国立威之战。历史不能虚无,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当今中国的欣欣向荣。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并不平静,并不总是歌舞升平,国际国内各种暗流不时在涌动。只要有人类存在,革命英雄主义就不会过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就永远值得歌颂。
2023年7月27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日。如今,在中美对抗性博弈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纪念这场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战,其意义更加非同一般。
在人生旅途中,我从小到老对《英雄儿女》这部影片有着深厚的感情,它伴随我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生。上学、下乡、当兵、转业、经商和从政,角色不停的转变,但对这部影片深刻印象一直没有变化,认知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影片中英雄和现实中的英模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献身精神早己根植于整个心灵,至始至终初心未变。
上小学二年级后,在老师和父辈的教导下,我养成了写日记习惯。虽然那一本本泛黄的日记已不知去向,但有些内容还能从人脑中搜索出来,记得故事影片《英雄儿女》1964年上映时,我在日记中大概是这么写的:
昨晚,我和同学小明在部队大院露天操场上,看了一部新电影《英雄儿女》。这部影片太感人了,王成叔叔最后一个人坚守537高地,用报话机向指挥所高喊:“为了胜利,请向我开炮!”随即拉响了爆破筒,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看到这里,我和小明都哭了,还有在场的叔叔阿姨们……
看过《英雄儿女》后,因为年纪小,阅历浅,还不懂影片中的英雄王成是由演员扮演的,以为他就是真人真事,便暗暗下决心向英雄王成学习,经常对爸爸说,要学着王成上战场杀敌人。爸爸扑哧一笑:你还小,当前主要任务是学习,长了本事才能像王成叔叔一样杀敌立功!从那以后,我和同学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争着当王成,把书包当报话机,站在山头上,嘴里高喊“向我开炮”。影片中王成叔叔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无比珍贵,深深地震撼了我和同学们。那时候,教室的墙上,挂满不同时代的英模人物画像,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影响和感染了一代人的茁壮成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可见,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那个年代,革命战争题材《南征北战》《董存瑞》,抗日题材的《地道战》《地雷战》,抗美援朝题材的《英雄儿女》《上甘岭》等电影风靡全国,反复巡回播放。在我们这些50后60后的幼小的心灵,烙上了学习英雄赶英雄的民族英雄烙印。说的是英雄话,走的是英雄路,成为一种时尚。在这些电影中,我更钟爱《英雄儿女》,完全被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和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所征服。每次观影后,脑海里浮现的总是王成在无名高地背着报话机“向我开炮”的英雄画面;王芳在部队演出含泪演唱《英雄赞歌》,王文清王芳父女相认以及朝鲜老大爷涉过冰河抢救王芳的场景铭记在心中,潜移默化影响我的日常行为。
下乡的第一个麦收,一天空中电闪雷鸣,狂风骤起,似一只巨手把水从天上倾倒了下来。我和几个知青用木杈往车上挑麦子。然后运回场院库房。正准备开车时,我发现车头和挂斗处的销子松了,我低下头去插好连接销子。就在这时,因路面被雨一冲,车体向前一滑,将我的大拇指重重地挤压一下,痛得我差一点叫出声来,大拇指盖被挤成了绛紫色,当时我对自己说:要向英雄一样不怕痛,要作一个小英雄。于是一声没吭,完成了麦子抢运工作,后来指甲盖脱落了,好长时间才长出新的。
六七十年代,人的心里与英雄人物精神相通相连,达到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程度。深感战争的残酷但却浑身充满昂扬的斗志,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是啊!千千万万个王成把他们的鲜血洒在了异国土地上,用他们那年轻的生命守住了阵地,保卫了祖国,这种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多么值得我学习!这是我青少年时,对影片《英雄儿女》的初步认识和浅粗体会。
七十年代中期,应征入伍后,在部队又几次看《英雄儿女》,对影片又有新的认识。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
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王成告诉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军中。后来在无名高地的战役中,王成英勇牺牲,全军开展了学王成的活动。
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歌唱英雄的任务,王芳亲自谱写的《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打扰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
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王复标随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这时王芳也已伤愈回到部队。她与王文清相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被捕,只好将女儿王芳托付给自己抚养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这时父女终于团圆。看后,我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看完影片《英雄儿女》心中总是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是王成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震撼了我,是王芳纯正嘹亮的歌声感染了我,是战争前线父女相认质朴纯真的感情吸引了我,做为一名战士,要发扬光大革命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做毛主席好战士!
新兵连时,连指导员给我们新兵上政治课,他问道:“《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化身,你做为新入伍的战士,应该向他学习什么?怎么学?”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指导员语重心长说:“如今是和平年代,学习王成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依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脚踏实际,练好杀敌本领,随时准备打仗,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导员的这席话,成了新兵努力的方向。
下连后,我总在熄灯前,把扫帚藏好,第二天趁起床前,偷偷把厕所打扫一遍,然后,悄悄躺在床上,装作睡觉的样子,一干就是两个月。平时大小工作抢着干,并利用休息时间写黑板报,当年被守备区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出席了长山要塞区学雷锋积极分子表彰大会。随后,我养过猪,种过莱,做过饭,带过兵。一生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平平淡淡的生话中,一直用英雄精神鼓励自己,激励自己!总是抢着做好分内与分外的事,从不计较得与失。
当兵第二年的一个星期天,连队原定正常休息。不料,刚吃过早饭,施工办公室通知我们二排去码头卸水泥。这时,装水泥的运输艇已靠码头。因正在退潮,船舷低于码头一米多,所卸的水泥只能从跳板上一包包地肩扛人背。我和几个战士下到船舱,负责传递水泥。海上的浪不时撞击着船体,船在不停地晃动摇摆,一会儿工夫,我和战友开始呕吐了,可大家吐完接着干,满脸满嘴挂满了灰士,一直把水泥卸完,才从船上下来。
当兵的日子里,我所在的连队也有几十名战友为保家卫国奔赴南疆战场。其中的发小郭伟、战友陈克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牲牺,血染战场,他们像影片中的王成一样,献出了自己年青的生命,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们不愧是新时代中的《英雄儿女》!
在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际,我有了再次观影《英雄儿女》的想法。观看影片《英雄儿女》后,可以说,看一次有一次更为深刻的切身体会。“风烟滚滚,唱英雄……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是电影《英雄儿女》里的插曲。它唱响了近半个世纪,《英雄儿女》是一部极为经典的红。
此时此刻,中美关系画风逆转,两国对抗性博弈加剧,俄乌战争打的难解难分,台海风云多变。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再看《英雄儿女》,那种久违的贴切感油然而生:王成的形象是那么高大,王芳的歌声是那么入耳,王文清的话语是那么亲切,战士们的群像是那么生动,战争的场面震撼心灵。全过程下来一直热血沸腾,又找回了多少年前观看《英雄儿女》时的内心感觉。我不是导演,也不是评论家,但我认识到,《英雄儿女》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与精神气质正在深入人心,传诵千秋。
干休所里,我身边有许多入朝参战的老前辈,如张敬民伯伯、张以连、刘正芳叔叔和李成老师等,当年他们在朝鲜战场上,或冲锋陷阵,或救死扶伤,或保障供应,或坚守阵地,将自己的青春芳华献给了朝鲜战争,成为当年最可爰的人,是《英雄儿女》的一员。如今,他们绝大多数驾鹤西去,但他们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为了学习当年志愿军的英雄主义精神,我退休后,依然践行这种精神,延续这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带到完成写作任务中去。今年3月中旬,我接受了《百面战旗红》其中“双大功团”“钢铁营”的创作任务。从海南回来后,不辞劳苦两天行程上千里,跑了沧州、石家庄、定州等地,并找到钢铁营第16仼营长赵树铁进行专题采访,为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随后,在叶教授的指教下,四次易稿,后经叶教授多次亲自修改,终于在2023年5月10日前完成了创作任务。
我的一生,虽然没有过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有过平平淡淡的生活轨迹。但这些轨迹一直沿着老前辈留下战斗足迹,永往向前!
历史事实证明,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立国立威之战。历史不能虚无,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当今中国的欣欣向荣。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并不平静,并不总是歌舞升平,国际国内各种暗流不时在涌动。只要有人类存在,革命英雄主义就不会过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就永远值得歌颂。
看《英雄儿女》,学习英雄精神成为作者一生的追求。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情感真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进步,以及自己不同时期角色的转变,深深感受到自己肩上责任逐步增大,对英雄儿女的认识也一次比一次深刻,把英雄的情节融入到骨髓,主动积淀成自己人生的精神内核,并时时事事处处以英雄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动,实践自己的理想。使得文章内容丰富有张力。同时还清晰道出:只要有人类存在,革命英雄主义永不过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永远值得歌颂传扬。感谢赐稿,推荐阅读。
刘基地,下过乡,当过兵,经过商,从过政。上过陆军学院,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为《中国水利报》《大众日报》《济南日报》等报刋优秀通讯员。先后在《人民日报》《报》《文汇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千篇稿件并多次获奖。其中,言论《排队》获人民日报征文三等奖,散文《战地照里有一段温謦的故事》获齐鲁晚报征文一等奖,《情人大世界》获济南日报社会生活征文一等奖。报告文学《山腰间那栋小屋》、小说《水去水又回》分别获首届,第二届水利文学作品优秀奖。近年热衷于网络文学论坛,曾活跃河北博客圈,《处分没有公布》在长城网征文获二等奖,《我的酒故事》获三等奖。走进银河悦读网后,《寻找编辑部金花》在“中华巾帼风采”征文获三等奖,《我的大中国》获得第二届“退休后的精彩生活征文”三等奖。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优秀作家和《济南日报》市民记者、《舜网》银河悦读中文网驻站作家。2022初年和2023年初连续两年被银河悦读网站评为金牌作者。
刘汉珍,网名:空中白雪。1949年3月生于武汉。与新中国同龄,踏着时光走到今天,从学生,知青,工人,学生,直至教师,现已退休。业余时间喜欢阅读、摄影、旅游。武汉市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2004年走进榕树下著名社团《雀之巢》,与其一同成长。曾担任榕树下《雀之巢》,江山文学网《新雀之巢》,《秋语》等等文学网站的编辑。有大量文章发表在不同的文学网站,多次有文章在华中科技大学校报副刊,镇江日报副刊,七里海文学季刊,《中国地名》等杂志发表。现银河悦读中文网签约作者与金牌编辑。
银河悦读中文网前身为榕树下雀之巢文学社团,2017年4月29日在上海创立该网站已近5年,现管理团队近60人。
网站汇集来自全国各级作协会员,退役军人、退休人员和高校及中小学的教师、大中小学生以及各界网络文学写手,是国内首家为以中老年为主体覆盖全龄段的原创文学艺术网站。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了40家分站。
网站以“书写你我光芒”为宣言,以“网聚正能量,抒写真善美”为宗旨,以“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志愿奉献”为精神坐标,为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奋斗目标,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也是浩瀚文学星空的璀璨星座。
本文地址: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日征文丨南庄隐士:燃烧的《英雄儿女》精神激励我成长https://www.yiduifu.com/https://www.yiduifu.com/ticai/guanhougan/8689.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